news information
春夏之交,萬物勃發。在荊楚大地連綿起伏的群山深處,5臺TBM正悄然無聲、晝夜不停地掘進。引江補漢工程按下加速鍵,跑出工程建設新速度。
自2024年12月2日,引江補漢工程首臺TBM“江漢先鋒號”始發掘進以來,工程全線10臺TBM已有7臺下線、5臺始發,其中引江補漢工程建設管理二部轄段內實現3臺始發,以智能設備破解地質難題。
智能建造 數字管控 管片生產“穩”字當頭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目前已始發的TBM,搭載有同步推拼技術,可實現TBM在掘進的同時進行管片拼裝,綜合提升施工效率20%~40%。因此,能否保障管片的充足供應,成為制約工程建設的重要因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引江補漢工程自主建設預制管片生產基地。位于保康縣馬良鎮的2號預制管片廠,是全線規模最大,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大直徑管片生產基地。通過規劃兩條平行式“1+5”道獨立窯AGV柔性自動生產線,配置3臺AGV小車運載,9臺智能機械臂,實現開模、清模、噴涂、合模等工序均有機器人接力完成,智能化控制覆蓋工藝流程。同時,創新設計了RGV轉運通道,AGV小車將管片從暫存區自動運輸至水養池,實現了管片從暫存區到水養池的自動運輸。各環節的高效協同,大幅提升了管片生產效率。該管片廠每月產能最高可達800余環,能滿足當前保康段3臺TBM的掘進需求。
綜合管理 統籌謀劃 刷新工程建設進度條
自TBM始發以來,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巖石強度、斷層多、軟巖變形等復雜地質問題愈發暴露,成為制約工程建設的重點、難點、堵點。
為克服不良地質條件,啃下“硬骨頭”,建管二部協同各參建單位超前謀劃、綜合施治,以科技賦能與精細化管理為抓點,統籌破解施工難題。
針對TBM始發后的緊迫掘進任務,建設團隊優化施工方案,強化組織管理,科學統籌安排TBM掘進、管片拼裝、回填注漿、物料運輸等環節,做到分秒必爭、無縫銜接,以每天約8環的速度向前推進。
面對不良地質條件,建設團隊綜合運用超前地質預報、安全監測、圍巖智能判識等技術,系統探測前方地質條件。始終堅持“逢掘必探”原則,定期組織召開超前地質預報成果分析會,建立“預報-預警-預控”的全周期防控鏈條,成功規避各種潛在地質風險,為工程建設夯實安全基礎。
圍繞TBM設備管理,建設團隊強化TBM日常管理和設備維護,實時監測刀具磨損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掘進參數,強化后配套系統升級,因地制宜進行TBM自主改造,提高TBM施工適應性,保障設備完好率。
黨建引領 凝心聚力 充分釋放建設團隊活力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黨建帶動工程建設。面對復雜地質條件,建管二部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針對不良地質、管片錯臺、豆礫石吹填、壁后注漿等難題,建設團隊凝心聚力,堅守一線,發揮黨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劃分責任區,設立先鋒崗。黨員帶頭駐扎施工現場,全天候監測工程進展。黨員技術骨干帶領團隊反復試驗,破解工程建設難題。
全體建設者攻堅克難讓黨旗在工程建設最前沿高高飄揚,以紅色引擎驅動工程建設高質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