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本站訊 7月6日,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入總干渠流量達到380立方米每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2023年度大流量輸水工作。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以全面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堅持“學”與“干”相結合,在點滴為民的實際行動中展現擔當作為。6月以來,漢江流域來水較前期預測形勢較好,丹江口水庫水位穩步升高。南水北調集團緊緊抓住供水關鍵窗口期,充分利用汛期洪水資源,積極摸排受水區各省市用水需求,主動協調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增加丹江口水庫向中線總干渠供水量,盡最大可能滿足沿線用水需求,充分發揮中線工程效益。
6月16日,中線工程啟動2023年度生態補水工作,陶岔渠首入渠流量由原輸水流量24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至338立方米每秒,接近設計流量350立方米每秒。輸水流量增加后,中線工程在優先滿足受水區生產生活用水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富余水量向沿線泜河、七里河等近20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助力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復蘇。
近日,因夏季高溫,受水區沿線用水需求明顯增加且較為迫切。在當前水源來水較為樂觀的情況下,經進一步溝通協調,7月1日,陶岔渠首入渠流量增加至設計流量350立方米每秒,7月6日,進一步增加至380立方米每秒。
正式通水以來,中線工程已惠及沿線24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達8500萬人。工程改變了受水區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證率,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由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通水以來,中線供水水質持續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標準,有效提高了受水區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有力保障了受水區群眾飲水安全。此外,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中線工程自2017年起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庫汛前消落期及汛期洪水資源,向沿線50余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超90億立方米,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工程生態效益顯著。
南水北調集團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利用汛期洪水資源,緊抓供水時機,持續優化供水策略和調度方案,努力實現多供水、供好水,不斷滿足沿線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最大程度發揮工程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切實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南水北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